景点介绍

南洋杉疏林草坪

南洋杉疏林草坪简称南洋杉草坪,始建于60年代,由我国著名园林大师孙筱祥教授设计,位于万石湖南侧,面积约1公顷。 南洋杉科有3属37种。我园现引种有3属15种。南洋杉草坪东南侧种植约10公顷异叶南洋杉林,是目前我国面积最大的异叶南洋杉纯林。 党和国家领导人在此种植多株纪念树,其中有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同志在1984年2月视察厦门时莅园亲手种植的一棵大叶樟树,该处已成为人们缅怀一代伟人丰功伟绩的场所。彭真、万里、王震等领导人也在此种植了纪念树。

了解更多+

万石涵翠·万石湖

万石湖原为万石岩水库,建于1952年,当年为厦门市的战备水库,由园中两大水系水磨坑溪和樵溪汇流而成,如今已成为植物园景观的核心。万石湖的北侧是松杉园、竹径,南侧为南洋杉草坪,东侧为棕榈岛、百花厅,西侧大坝上成排种植着原产美洲极具南国风韵的华盛顿棕,湖光倒影,别有一番景致。 湖上“春秋”、“天趣”双桥成趣,另有“仰止亭”、“沧趣亭”、“适然榭”等水榭亭台点缀其上,波光荡漾,意趣超凡。湖光山色,草木葱茏汇成厦门名景之——“万石涵翠”。

了解更多+

百花厅

百花厅呈园中园格局,中心为荷花池,池面上荷花、王莲、睡莲尽展风姿。整体建筑以传统中式庭园为构架,五组展厅沿池布置,或以廊连,或以路通,皆白墙粉柱、琉璃瓦顶,错落有致。常年或节假日举办不同主题的展览活动。 百花厅内沿廊顺路可观赏到大花老鸦嘴、扁担藤、连雾、吊瓜树、无忧树、金花茶等百余种植物。独辟一角的荫生植物区以蕨类植物为主,古藤径石,苍苔蔽石,咫尺空间,无限山水,构成一幅别具南国风光的立体画。廊隅有我国著名园林学家陈从周的“岩坞”和厦门书法名家高怀所书“榕荫逭暑”二幅行书石刻。

了解更多+

邓小平手植大叶樟

南洋杉草坪以秀丽挺拔的南洋杉科植物为主导,配植木棉、南方贝壳杉等高大植物,林下大面积绿地沿缓坡铺开,视野开阔舒展。邓小平同志1984年2月视察厦门时曾莅园参观,并亲手在南洋杉草坪种下一棵大叶樟树,如今这里已成为人们缅怀一代伟人的必到之处。

了解更多+

小桃源

相传“小桃源”是明末定远侯郑联为自己构筑的“地下别墅”,清康熙年间施琅进行了拓建。 过“景通桥”,践面而行,从“叠翠连云”石刻前进入洞室,只见积沙为峰,有“水心山骨”、“渔洞”、“水鸣韶”、“隐馨”、“水石生花”、“宛似潮音”,以及诗联题刻多处。 “小桃源”之美名,为明代纪许国所题,意指这里的风光类似陶渊明描写的“桃花源”。

了解更多+

万笏朝天·象鼻峰

“象鼻峰”和“万笏朝天”均位于蔷薇园区域。 “万笏朝天”是厦门旧二十四景中小八景之一。过去万石山上未成片植树,远远望去,均为怪石。成排的岩石,同一个朝向,似群臣拿着“奏板”在朝拜天子,故得名“万笏朝天”。而今郁郁葱葱之间,只留石刻为后人纪。

了解更多+

新碑林

新碑林为典型的沿海低丘花岗岩地貌,历经数千万年地壳变迁,形成今日万石山中“万石”集中之地。这里的岩石大部分为球状风化体,或孤岩立卧,或群石堆砌,因地制宜辟为“碑林区”,又因石上镌刻的是当代名人名家题咏,故名“新碑林”。植物园历经十多年,精选百余幅海内外书法家和名人的书法作品,根据岩体方位、大小及题咏内容镌刻于石上,其内容丰富,技法多彩,楷行草隶篆俱全,具有很高的观赏价值。

了解更多+

万石莲寺

万石莲寺位于“万笏朝天”巨石的下方,由于寺周多巨石,故得此名。它相传为唐代开元年间中原陈氏入岛开发时所建,是厦门岛上最早的寺庙之一,距今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了。后来几经兴废,重修了几次。现在这个样子是厦门开放后由新加坡佛教总会会长宏船法师重修的。 万石莲寺的山门为一石坊,石坊上的楹联“一句弥陀声传鹭岛,千年常住业绍庐山”,是弘一法师为会泉法师中兴万石岩而写的。

了解更多+

锁云(郑成功杀郑联处)

万石湖东北岸有一巨石,上横刻“锁云”二字,系清康熙三十七年厦门海防同知姚应凤所题。相传此地即当年郑成功诱杀郑联之处。明末清初,郑成功族兄郑联因随监国鲁王入闽有功,被封为定远侯并屯兵厦门万石岩上。郑成功于清顺治七年八月中秋,以会师为名,设计诱杀郑联于此,兼并其水师,为在厦门建立抗清复台基地扫除障碍。该 处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了解更多+

天界寺&天界晓钟

天界寺为明末清初月松和尚募建。自古以来寺院每日清晨要敲钟108下,钟声悠扬,荡涤人心,以解“一百零八烦恼之梦”。“天界晓钟”是厦门旧“小八景”中的一景,也是厦门新二十名景中的一景。天界寺后巨石嵯岈,洞壑天成,洞中有石刻,为清乾隆时黄日纪所题。洞两端贯通,天风起时,声应洞中,山鸣谷应,啸声不绝,似虎长啸,故名。洞内外石壁有题刻多处,诗作数十。其中以黄日纪《仙岩四景》为最,以明朝征倭诸将诗最有价值,后者列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了解更多+

太平岩寺

经“石笑”前行,便是太平岩寺。寺下岩壁上有“极乐天”三字与“石笑”相映成趣,寓意太平岩寺佛地之极乐。相传太平岩寺始建于唐代,时兴时废,建于明朝之说应当比较准确,现有建筑为2008年翻建。此处景致古人早有所知,寺内外多处石刻可证。

了解更多+

太平石笑

厦门二十名景之一“太平石笑”由四块天然巨石构成,巨石两块相叠,一端贴合,一端张开,另两块巨石顶立,形成石门,自然构成“开口笑”的样子,石门右侧巨石上镌刻“石笑”二字,苍劲有力,书法上佳。此地地处太平岩地界,故得此名。石门背后有七言二句:“石为迎宾开口笑,山能作主乐天成。”

了解更多+

中岩寺

中岩位于万石岩和太平岩之间而名。前人诗云:“中岩地介两岩中,山径萦行一线通,行到寺前欢喜地,当前玉笏又凌空”。前句写位置,寺为中岩寺,山为中岩山,其下万石岩万石莲寺,又称下岩,其上太平岩寺,称上岩。中岩寺面积不大,傍山建寺,随势错落,主要寺院成眺望平台,视野极宽,“放开眼界”为此处景观特色。寺内一硕大孤石上有“玉笏”两字,是清顺治四年秋郑联手书。其石扁平光洁,巍然屹立,有如奏板,遂有“中岩玉笏”胜名。

了解更多+

郑成功读书处

太平岩寺的殿前有一海云洞。洞上有一八角亭,乃“郑延平郡王读书处”,当年,这里浓荫蔽日,格外清幽,郑成功曾住在太平岩寺,常到海云洞读书,谛听溪中泉水奔流。现此处已被列为文物保护单位。郑成功后裔郑鹏云游太平岩时留诗于“石笑”附近石壁,题“游太平岩经先世延平郡王读书处”,诗曰:“石不能言口常开,读书深处有莓苔。草鸡莫问当年事,鲲海骑鲸去不回。”这里草鸡指郑成功,繁体字“郑”为“鄭”,故民间以“草鸡”、“草鸡大耳”暗喻郑成功。鲲海指台湾海峡,借“太白骑鲸成仙去”的典故,喻郑成功收复台湾,半年后病逝于台。

了解更多+

紫云得路

现雨林世界所在地旧称紫云岩,自古便是幽深雅静、草木茂密、磐石横陈竖立之地。明时此处建有文昌庙,主文运昌盛、功名利禄,然紫云岩寺香火虽旺却道路难行,直至清嘉庆十三年郑光沂在此辟路并于石上镌刻“紫云得路”四个字,既赞有路行之便,又寓读书人要努力学习以求功名。如今古寺已无迹可寻,只留隐匿于幽林道旁的石刻默默见证着时代更迭。

了解更多+

澎湖阵亡将士台

出得万石莲寺的山门,沿竹林小径而上,过海会桥即到达涉台文物保护单位——澎湖阵亡将士纪念碑,系福建提督蓝理为纪念清军在澎湖与郑克爽一战阵亡将士而立。门内原有将士亭一座,已毁,1998年于右侧重建。

了解更多+

樵溪古桥·高读琴洞

樵溪古桥、高读琴洞位于雨林世界内。 樵溪桥建于清顺治十年(南明永历七年、1653年),为厦门现存最古老的石桥之一。桥体由花岗岩条石构成,全长6米,宽1.5米,东端架置于巨石之上,西端则以高3米、宽2.2米的石桥墩为支柱。石桥旁巨石上镌刻楷书“樵溪桥”3个字,落款“永历七年阳月岱洲余宏志”。古人择水而居,万石山上当年有数条常年不枯的溪流,因而人们就沿着溪流生活、居住,倚赖砍柴、垦荒为生。附近仍留有无数不知名的石刻、遗迹,喻示着这里曾有过的历史。 距樵溪桥约100米处有一岩洞,岩洞上以行楷书镌刻“琴洞”2字,落款“乾隆辛卯年(1771年)蒲月南湖郑君扬书”。岩洞高5米,深13米,宽3米。洞内有一石

了解更多+

版权所有:厦门市园林植物园 闽ICP备12000072号 闽公网安备 350203020001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