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讯
所在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快讯

国家棕榈植物保育中心落户我园 引进濒危物种
信息来源:厦门植物园     发布时间:2012-05-10

 来源:厦门网

  厦门网-厦门日报讯(记者 殷磊 通讯员 黄宇燕)国家棕榈植物保育中心在厦门园林植物园落户。这是全国唯一的国家棕榈植物保育中心,也是全国第三个植物保育中心。昨日上午,该中心的揭牌仪式在植物园的棕榈岛上举行。同时,几株新的珍稀棕榈植物也在植物园安家。

棕榈植物保育中心揭牌启动仪式

国家棕榈植物保育中心揭牌仪式现场

与会领导种植董棕

  植物园新引进的极濒危物种——老人棕。(本报记者 姚凡 摄)

  椰风摇翠,海韵醉人,鹭岛以其独具魅力的滨海风光为世人称道。这其中,棕榈科植物居功至伟:植物园万石湖畔矗立如塔的华盛顿棕,仙岳路上树冠如巨羽舒展的加拿利海枣,湖滨西路上叶似贵妇冠饰的皇后葵......无不给人深刻的印象。人们都知道厦门是以“椰风海韵”闻名的亚热带南国风光,但很少有人知道,厦门在棕榈科植物的研究方面,在对野生棕榈植物的保护和种质资源的抢救性保存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厦门市属南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既适合热带植物生长、又适合属于亚热带植物的棕榈的生长,为棕榈植物迁地保育提供了一个不可多得的天然优越条件。经过50余年的引种驯化,厦门园林植物园已经搜集保存各类棕榈植物500余种,是我国引种栽培棕榈植物资源最多的机构之一。植物园还获得多项省部级科研成果,在棕榈科保育方面居于国内领先水平,部分成果达到同类研究领域的国际先进水平。国家棕榈植物保育中心落户植物园,确立了植物园作为中国棕榈科植物保护与繁育的科研基地、棕榈植物多样性保护中心的地位。

  保育中心成立后,要逐步摸清中国棕榈植物的家底;建立中国棕榈种质植物资源基因库;积极开展棕榈植物,特别是濒危种类的就地和迁地保护工作,加强海峡两岸棕榈植物研究的合作,与国际上棕榈植物迁地保育机构进行交流,提高研究水平。厦门市民也将能够在植物园内看到越来越多的棕榈植物。

 【相关链接】

  长髯飘飘“老人棕”

  昨日,一株模样古怪的棕榈科植物被运进了植物园,远远望去,它像极了一位蓄着浓密长髯的老者。它有一个很形象的名字——“老人棕”。老人棕不仅形态奇特,具有很高的观赏价值,它还是极濒危物种。植物园引进“老人棕”,是对珍稀棕榈植物抢救性保存的又一盛举。老人棕高六七米,生得粗壮。它的茎干上覆盖一层像羊毛一样的灰褐色纤维。这也是它的名字的由来。它生长缓慢,但能耐得住干旱,不畏瘠薄,生存能力很强。    

  能生产“西米”的董棕

  在棕榈植物保育中心的揭牌仪式上,相关负责人在棕榈岛上栽种下两株珍稀棕榈植物“董棕”。董棕是国家二级保护植物,属于濒危物种。董棕树干笔直,树形优美,而且四季常绿,是优良的观赏树种。有趣的是,董棕的茎干里还有大量淀粉,取出后可以加工成“西米”。每棵树可产100来公斤西米。5棵董棕就抵得上一亩稻田的大米产量。董棕的嫩茎也可使用,比茭白的味道还好。

  记载佛经的贝叶棕

  贝叶棕是久远以前东南亚地区文化的传播者。那时东南亚的居民在贝叶棕巨大的叶片上记录下自己民族的文字,因此东南亚文化在历史上有“绿叶文化”之称。佛教赫赫有名的“贝叶经”就是记载在贝叶棕叶片上的经文。贝叶棕还会生出植物界的一大奇观——它大约40年开花一次,它的花序是世界上最长的,最长超过10米。当它开花时也意味着它的生命即将走到尽头,因为它是“一次性花果植物”,一生只开一次花,结一次果。它的果实成熟之时,也就是它死亡之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