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讯
所在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快讯

我园科普人员参加青少年科学教育协同发展研讨会
信息来源:厦门植物园     发布时间:2017-06-06
    2017年6月1日至3日,由中国植物园联盟、湖北省科学技术协会主办,中国科学院武汉植物园及武汉科学普及研究会承办的“青少年科学教育协同发展研讨会”在武汉植物园召开,我园科普人员梁育勤、庄晓琳参会交流。会议的主题是:植物园与教育系统跨界交流、融合与创新。
    植物园作为植物多样性保护、教育与可持续利用的核心机构,以及国家重要的科研科普教育基地,在普及科学知识、提升科学素养方面承担着重大的社会责任。植物园长期开展科学教育活动,拥有丰富的科学教育经验,是正规教育的有力补充和延伸。本次研讨会的目的是为了聚合植物园等科研科普教育基地、国内外科学教育系统、社会自然教育机构等领域专家,交流经验、开拓思路,探讨国家科研科普教育基地科学教育与义务教育充分融合,协同发展的新模式,促进国家青少年科学教育的健康发展。
    此次研讨会共开展20场报告及专题讨论会,会上5位国际或国内知名青少年科学教育专家进行了相关报告:中国科学院传播局、科普与出版处处长徐雁龙做了“谈科学教育的创新发展——基于中国科学院的实践”报告,进行中国科学院开展“高端科研资源科普化”和“科学与中国”的科学教育计划的实践经验汇报;教育部课程领导力和创新教育实验区专家吕文清老师分享了“发达国家科学教育走向与启示”,他结合国际经验和教育部新颁布的小学科学课程标准,对区域科学教育创新提出建议;德国慕尼黑生态中心主任Marc Haug介绍德国生态教育中心从自然到环境教育走向可持续发展教育的情况以及将孩子和年轻人的环境教育与新媒介相结合的方式;中国科学院武汉植物园梁琼书记通过分析国际国内有关自然及科学教育需求与发展,结合中国科学院武汉植物园“课堂学习-动手操作-园区探究-不同生态类型拓展”的综合科学教育体系构建,探讨我国不同教育环境下科学教育模式的融合与发展。其余15位来自植物园的科普专家、教育行业的老师们也在会上做了内容丰富的主题交流报告,分享交流各自的科学教育经验与做法:上海自然博物馆管委会的顾洁燕副主任做了“博物馆展览资源与学校基础课程内容相结合”的主题报告,从上海自然博物馆和学校合作展开校馆合作项目的项目中分享了课程开发、方案设计、活动效果评估等内容;华中科技大学教育科学研究院彭湃老师的关于“非正式环境中科学教育的评估研究”的报告介绍了美国同行在非正式环境中的科学教育项目评估方面的实践,并探讨评估指标体系的构建以及各种评估方法的使用情况;武汉武珞路中学朱红春副校长分享了“武珞路中学以新作为引领科技教育新常态”的理念、课程设置、活动效果等......通过这20场报告使我们了解了目前国际国内青少年科学教育发展的现状,以及作为植物园作为第二科学教育课堂,我们需要做到在新的形势下针对不同人群策划设计并组织实施兼具科学性、趣味性、参与互动及探究类的科普活动;要依靠新媒介的优势开展科普工作;要把科研成果向公众进行推广科普,将科研成果科普化;要与学校、教育部门进行有机融合,开展独具特色的校本课程;要对科普活动进行评估,为科普工作的改善、继续发展提供有效依据等等,为植物园科普工作的进行、提供了宝贵的意见与方法。报告会后我园梁育勤馆长还参加了专题讨论会,探讨了植物园与教育系统科学教育协同发展的新方向。
    会议后武汉植物园还举办了自然嘉年华活动,分设“玩转科学”互动实验区、“图说科学”海报展示区、科学教育风采展示区和科普课程设计说课四个展区,用于参展单位展示本单位教育特色、自然科学教育概况,分享交流各单位的特色课程。

研讨会现场

专题报告

参加智慧的多肉“勇士”自然课堂说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