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讯
所在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快讯

赴日本培训学习报告
信息来源:厦门植物园     发布时间:2016-04-14
——集约节约生态型城市园林绿化和城市立体绿化建设培训
    为进一步贯彻我省生态省战略,提高城乡生态环境质量,经国家外专局和省政府外事办同意,福建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组织的“集约节约生态型城市园林绿化和城市立体绿化建设”培训团一行20人,在吴建迅副厅长的带领下,于2016年3月15日至3月29日赴日本进行了为期15天的培训学习。在日本期间培训团通过公务拜访、专家授课、交流讨论和实地参观等形式,对日本在城市高密度建设区域绿色空间景观建设;城市中心区山体、河道和水体的保护和利用;低维护型、生态型、环境低冲击型城市园林绿化技术;河川原生植被群落生态修复技术和立体绿化技术等内容进行了系统的学习,先后走访了大阪大学、拓殖大学、兵库县立淡路景观园艺学校、日本河川协会、日本庭院协会、东京都公园协会、东京都都市绿化机构、东京都都市整备部、东京都临海开发部、大阪城公园管理处、国营昭和纪念公园管理中心、东京码头株式会社、东京株式会社生态计划研究所、爱植物设计事务所等政府部门、学术机构和设计事务所。接受了专家授课并进行热烈的座谈交流,并结合授课内容参观了大阪难波公园、目黑空中花园、池袋西武百货屋顶花园、大仙公园、清澄庭院、龙安寺、六義园、大阪城公园、岚山公园、滨离宫恩赐庭院、东京湾葛西海滨公园、东京湾海滨森林公园等代表性公园和项目。尤其荣幸的是我们的培训团受到日本前首相村山富市先生的接见,他还为我们做了“为了日中战略互惠关系的发展”的专题演讲。通过认真的培训学习,学员们增长了见识、开阔了眼界、学到了经验、受到了启发,对指导我省风景园林保护和建设,改善人居生态环境必将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现将学习培训的情况及心得汇报如下:
    一、古典庭院的保护及传统技艺的传承。
    日本现代诗人、作家室生犀星曾说过:“纯日本美的最高表现是日本的园林”。日本古典园林着重体现和象征自然界的景观,避免人丁斧凿的痕迹,创造出一种简朴清宁的致美境界。其特有的山水庭园,精巧细致,在展现自然风景方面十分凝练;并讲究造园意匠,极富诗意和哲学意味,形成了极端“写意”的艺术特点。
    日本园林源于中国,汉唐时期日本派遣大量留学生进人中国学习,对汉文化全盘吸收;平安时代后期,日本逐渐摆脱了对中国园林的直接模仿,注重发展自己的园林文化;从镰仓时代开始,由于融入了禅僧的参与,日本的和式园林逐渐呈现出新的文化面貌,形成具有苍凉美的枯山水禅庭、疏朗大气的回游式园林和追求秩序美的茶庭,成为日本审美精神的标志。
    近代以来,日本依据《文化财保护法》对重要的古典园林进行保护,重要的古典庭院由国家或都、道、府、县等一级政府直接管理,养护管理经费也由政府直接拨付,由于保护得力,很多历史时期的园林景观都被保留下来,并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东京都庭院协会专门于2007年制定了《都立庭院的运营管理规定》,对于都立庭院等名胜古迹的保护和管理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1、对管理维护水平的提升。2、对传统造园技艺人才的培养。3、提升传统庭院的特色。同时专门组织人员编制古典庭院的修复方案,并根据各个庭院的年度计划开展庭院的修缮和维护管理工作。为确保这些文化遗产的真实性和完整性能够得到有效保护,政府甚至针对古典庭院专门调整了招投标方案,不再以工程造价为主导,而是以工匠的实力及技术提案的合理性为主导,以确保有技术实力的工匠队伍中标。
    同时,日本的传统技艺多为家族的世代传承,不同家族的技艺风格也略有不同。相较于现代化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传统园林技艺收入较低,劳动强度较大,如代表日本园艺水平的造型植物技艺,一株罗汉松需要持续20年不断的修剪,达到特定造型后才会出圃销售,装车价格在20万元人民币,而日本专业的植物修剪工人每天的工资就要800元人民币,20年时间光工资就要32万元人民币,这还不包括土地的成本和利息。因此传统园林技艺已经很难符合当下年轻人的思想观念,越来越多的传统技艺面临着失传的危险。为了解决传统园林技艺后继无人之虞,政府一方面通过提升工程造价,大幅度提高园林手工工匠的收入水平,吸引年轻人加入;一方面分门别类地加强对工匠及技术人员的专业技术培训,如专门的苗圃植栽、园艺修剪造型、古建筑建造技艺、护岸工程等,逐步替代以家族世代传承为主的人才培养模式,以确保古代工艺技术水平的传承和延续,以及工程项目修旧如旧的要求。
    东京都庭院协会还通过举办如樱花节、花卉展览、茶道表演等系列特色活动,来展示物质和非物质的文化遗产,以恢复各种传统文化,增加庭院的吸引力。为了减轻日常养护的负担和游览高峰期讲解人员的不足,鼓励市民参与一些低技术的义务维护工作和自愿者讲解活动。通过不懈的努力,由东京都庭院协会直接管理的9处庭院的游客数量逐年增加,从2000年的119万人,到2015年的300万人,取得了较好的社会效益。
    二、屋顶绿化和立体绿化的策略。
    日本是一个高度发达、体制完善的资本主义国家,城市化率超过90%,已进入城市化成熟阶段,城市新增开发用地逐年减少。日本人地关系与中国比较相近,同样属于人多地少的国家。日本城市的建设密度非常高,一些传统的大城市,比如东京、大阪等城市人口密度超过1万人/平方公里。日本城市化走的是土地高度集约利用之路,充分尊重土地所有者的土地权益,既鼓励土地所有者通过换地模式联合开发,也允许私人在符合规划的前提下自行开发利用自有土地。因此在城市建设过程中,采取多元化建设主体的方式,不同建设主体共同参与实现了土地的多元化利用,使得土地利用最大化,达到集约节约的效果。但是由于历史的原因及土地私有化制度,虽然日本城市整洁干净、见缝插绿,但城市绿地率严重不足,如大阪的绿地率仅9%、东京的绿地率仅18%,与我国的主要城市及其他国家的国际化大都市动辄30%以上的绿地率相比存在较大的差距。因此日本政府大力推进城市的屋顶绿化和立体绿化。
    20世纪70年代,日本政府就认识到环境问题的危害性和严重性,召开“公害国会”,由政府层面开始全面着手污染治理工作,日本的屋顶绿化也进入了启动期。到 20世纪90年代,日本的屋顶绿化进入了初步发展期。1991年4月,东京市开始实施绿化条例,1992年6月在国内首先推出了屋顶绿化技术,并组织绿化技术人员专门编印出版了《城市建筑绿化指南》,无偿提供给市民。进入21世纪,日本的屋顶绿化得到了快速发展,许多施工技术、政策措施已趋于成熟。2004年12月,日本国土交通省颁布并实施了《景观法》、《绿化区域设定》、《绿化率规划》、《绿化设施指导意见》以及《绿化率计算法》等,屋顶绿化被正式认可,有关屋顶绿化的税收制度改革也已实施。东京市将屋顶绿化义务化,规定凡是占地面积超过1000平方米的新建筑必须至少有20%的附属绿地(非建筑用地部分),而且必须至少有20%的屋顶面积实行屋顶绿化(政府将为此提供补贴,建筑固定资产在5年内可以免税),屋顶绿化面积可折算为绿地面积,同时对违反者则会给予处罚。2000—2014年日本屋顶绿化的面积共约413.7万m2,壁面绿化面积共约67.6万m2,目前东京市屋顶绿化率已达14%。通过近半个世纪的发展,日本的屋顶绿化在栽培基质、设计施工、结构材料、养护管理方面都已经形成了自己的技术体系。其中,日本的人工轻量土栽培技术处于世界领先水平。日本的屋顶绿化技术比较细致,有针对基质的万能土技术、超轻质土技术,有针对灌溉的水箱系统,有针对植物栽植的生根加工法等,几乎涉及屋顶绿化的每个方面。为适应不同的环境、建筑结构、绿化形式,日本通过选择不同的材料开发了许多成套的屋顶绿化系统,大大地降低了屋顶绿化的施工难度和成本,有力地促进了屋顶绿化的普及。壁面绿化则大量运用于商业建筑、停车楼建筑、公共服务设施建筑之中,产生了较好景观和经济效益。
    近年来,日本通过不断的技术创新,有效地解决了以往屋顶绿化所面临的荷载加大、防水、养护难等问题,使得屋顶绿化形式多样,各具特色。日本的屋顶绿化已不仅限于草坪和花卉等轻型的绿化,出现了丛林式绿化、移动板块绿化等更为自由的形式。其中以空中花园这种绿化形式最为引人瞩目。空中花园常见于商业大厦、公共建筑、住宅和酒店类建筑,是一种密集型的屋顶绿化,对建筑荷载和养护管理要求较高。它将植物绿化与人工造景、亭台楼阁、溪流水榭等完美结合,形成丰富的空间和绿化景观。空中花园引入了城市休闲、娱乐等功能,不仅增加了建筑的绿化面积,而且为使用者提供了更多的休憩和活动场所。尽管建筑造价有所上升,但所获得的效益远大于空中花园的额外投入,许多开发商通过空中花园来提高商业价值,提高住宅的入住率。其中最著名的例子当属目黑空中花园。目黑空中花园是运用首都高速公路大桥立交枢纽(完全封闭式)的屋顶建成的,总面积约7000m2,高低落差24m,长约400m的环状绿地。绿地率达到51.4%,覆土5000m3,种植大乔木(39种)691株;小乔木(43种)1201株;灌木(45种)2876株;地被32365株。整个项目从立项到建成共耗时10年的时间,项目方案为了征得当地拆迁居民的同意,几易其稿,最后形成了这个需花费10亿日元才能建成的屋顶花园方案。屋顶花园建成后,从最高处可以远眺富士山的美景,可以感受四季变换的芬芳花草,受到了当地居民和游客的欢迎,成为了当地著名的旅游景点和重要的邻里公共活动空间。
    目前,日本建筑界主张将建筑设计与屋顶绿化融为一体,不仅可以促进屋顶绿化的发展,而且可以为建筑物增加魅力、提升建筑物的商业价值。在这种思想的影响下,日本出现了许多阶梯型的建筑。阶梯型建筑将屋顶绿化作为建筑的一部分,施工操作变简单,而且还增加了屋顶绿化的面积。大阪的难波公园就是其中的佼佼者。难波公园是位于大阪传统热闹商业区的现代建筑,并非传统意义的公园,是一个购物中心与办公楼的综合体,建筑总占地面积约1.15万m2,绿地面积近5300m2,道路与广场面积约6200m2。一期树木及花草种类235种,约40000株,土层深度最深80cm,较浅30cm。从远处看去,难波公园(Namba Park)是一个斜坡公园,从街道地平面上升至8层楼的高度,层层推进、绿树茵茵,仿佛是游离于城市之上的自然绿洲,与周围线形建筑的冷酷风格形成强烈对比,成为嘈杂背景下的一处生动、温馨的街景。大家不仅仅到这里来购物,也可以到这里来休息、放松。屋顶花园宽敞开阔,充满自然气息,令顾客产生一种全新的空间体验。精心挑选的植被能够适应冬天寒冷的气候。此外,一些季节性植被会随着季节的转换而不断改变颜色,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从一层到下一层的“8”字形的交通循环设计,为顾客通向商业零售区、户外花园或露台提供了连续、便捷的选择。难波公园的商业零售区提供了各式各样的专卖店,使之成为其独特环境的补充。同时,难波公园避免了将顾客引入封闭式的购物区,而是将商业区、餐饮区与自然和开放的空间完美地融合在一起。据统计,自2003年10月开业以来,难波公园已接待了1000多万的顾客。
    三、河川复育。
    日本在1960年代出现了河流污染和湖泊富营养化的问题,最为典型的是东京市中心的隅田川。早在日本江户时代,隅田川两岸就已经成为东京最繁华的地区之一,就是这样一条流淌在东京市中心的母亲河,其污水收集率只有10%左右,随着人口和经济的高速增长,水质急剧恶化,成了臭气熏天的黑臭河流。日本政府于1970年日本制定了《河川水质标准》,主要措施是提高污水收集率,同时还进行了清淤和调水两项辅助工作,经过20年的努力,水质明显好转,到1990年隅田川流域的污水收集率达到95%,BOD质量浓度降低到了4.0mg/L左右。河川中的鱼类种群和数量逐渐增多,尤其是在东京繁华市区内的支流神田川中出现了只在水质良好的溪流中栖息的香鱼,说明伴随水质的改善,生态系统也逐渐恢复到健康状态。此时人们的关注点已不仅仅限于 “水质”,而是逐渐扩展到“生态”方面。在这样的背景下,隅田川的混凝土防洪墙的拆除、直立驳岸向斜坡土堤的改建、亲水平台的修建,都逐渐在有条件的地段进行了实施。隅田川虽然未能回到历史上的自然状态,但作为一条城市河流,已经在水质、生态、景观以及与城市生活文化交融方面取得了很好的治理效果。
    因此日本学术界将河川治理划分为“污染控制”、“生态修复”、“人与自然关系修复”的3个阶段。1990年日本建设省河川局发布《关于“多自然型河川”推进工作》的文件,提出了水利工程中必须进行“多自然型”建设的新目标,而对于“多自然型河川”的概念定义为“照顾到河川本来就有的生物的生育环境,统筹兼顾自然景观的保护和创建”。1997年日本修订了《河川法》,明确了水利工程除了“治水”、“利水”(用水)之外,必须考虑“河川环境的整治与保护”。而对于“河川环境”则明确其包含两个方面的内涵:①河川的自然环境: 包括在水流中和水边栖息、繁殖的水生动物以及生长在水中和水边的植物;②河川和人相联系的生活环境:清洁的水质,与水流相关的水面和绿化的景观,舒适的河川空间。也可以理解为从1990年开始,日本对待河流的思路,已经从“水利防洪”和“污染控制””的阶段进入到“生态修复”和“人与自然关系修复”的阶段。1990—2002年的12年间共有28000个河川治理项目采用了这一模式。在2002年日本全国实施的5500项河川治理工程中,大约70%的工程采用了“多自然型河川”的理念。日本“多自然型河川”具有7大特点:1、河滩绿地的公园化利用。2、护坡的自然化和多样化。3、传统治水工艺和方法重新使用。4、水岸线的自然化、还弯去直。5、栖息地、湾部、浅滩、深渊的建造。6、河滩湿地带的修复。7、河畔林带恢复。“多自然型河川”在日本持续实施了15年,水利工程走出了依靠工程解决防洪和用水的老套路,围绕生态系统的恢复、修复、构建,无论是河川的线形、河川的断面,还是河床、河滩、河岸、护坡等都出现了各种新的技术做法,取得了良好的景观和生态效果。
    从“多自然型河川”到“多自然河川”。2006年10月,日本国土建设部提出了新的模式,也就是“多自然河川”工程模式。在指南中明确,“多自然河川”定义为:“以河川全体的自然节律为基础,考虑与当地居民的生活、历史、文化的和谐,以保护河川原有生物的栖息、繁殖环境并创建多样的河川景观为目的,实施河川的管理”。适用范围: 所有河川的勘察、规划、设计、施工、维护管理的所有环节都纳入“多自然河川”的管理对象。基本要素: 最大限度地利用自然原有的特性和自然的营力,从河川整体的自然节律出发进行考虑,不仅要考虑生物的栖息、生育、繁殖环境的保护,还要与当地的生活、历史、文化和谐。从“多自然型”向“多自然”工程模式的转变关键是实现了一个脱“型”的概念。这个“型”的脱除包含从统一的形状、统一的方法中脱出,也包含从示范工程、区间工程中脱出;而对整个水系,还包括从治水工程建设转向用水和河川管理。“多自然”与“多自然型”的差别在于:个别区间的多自然化向河川整体的多自然化;从独立的水利工程变为与当地的生活、历史、文化相结合;从水利工程建设转化为河川管理。
从“多自然型”到“多自然”,一个重要的变化就是意识到河川局部区间和整体的问题,一小段、一个区间的改善往往会形成人工的、不可持续的后续效果。因此,河川的自然生态应该立足于上中下游,结合不同区间的河流特性进行整体的思考。在工程措施和管理措施方面,在进入“多自然”阶段以后,更加注重管理措施(非工程措施)的作用,强调要与当地的生活、文化、历史结合,积极动员居民参与,更加强调了社会管理、公众参与所能发挥的作用。
    四、东京湾生态修复。
    东京湾位于日本本州岛关东平原南端,为房总、三浦两半岛所环抱,南北长80千米,东西宽20—30千米,湾口仅6千米。里阔外狭,为陷落海湾。环东京湾区域有一都两县(东京都、千叶县和神奈川县),人口约2600万人,是日本的政治、经济和产业中心。东京湾底部的东京都同南面的横滨市和东面的千叶市共同构成了闻名于世的京滨和京叶两大工业带,是全国最大的重工业和化学工业基地。东京湾地区主要有东京、横滨、千叶等几个特大城市以及川崎、船桥、君津等工业重镇,经济总量占全国的1/3,主要工业有钢铁、有色金属、炼油、石化、机械、电子、汽车、造船等。
    明治维新前的东京湾渔业资源十分丰富,“江户(东京的古代称谓)的寿司”是当时日本的名吃。蓝色的大海、白色的沙滩与远方的富士山遥遥相对,自然生态景观十分优美。东京湾的人造陆地正式动工的时期要追溯到17世纪初的江户时代。1603年,成为将军的德川家康(1543—1616)将幕府设置在江户,也就是现在的东京,由此开始了对当时小规模城市江户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造。其中之一就是在临海地区围海造地。为了开发新的用地、扩大居住地、确保江户垃圾处理用地,德川幕府大力推进人造陆地建设工程。现在的东京都江东区、江户川区就有很多土地是江户时代建造的人造陆地。东京湾的大规模开发始于二战后的40年代后期,新建的许多资源型工业分布在东京湾地区的填海新陆上,成为世界临海型工业区的典型代表。东京湾不仅是日本的工业、人口、国民收入最集中的地区,同时也是世界工业生产密度最高的地区之一。由于工业布局过于集中,出现了用地紧张、供水不足、地盘下沉、交通拥挤、公害严重等一系列社会问题,成为经济社会进一步发展的障碍。同时随着经济高速增长,首都圈人口的高度集中和急速城市化导致东京湾污染负荷增大,海水污染严重,东京湾的水污染物浓度远高于日本国内其它海湾;渔业损失惨重,仅1962年东京都政府支付的渔业赔偿金就高达330亿日元;由于富营养化,每年赤潮发生天数达80天左右。50年代以来,东京地价暴涨导致填海造陆工程以前所未有的规模进行,东京湾各港口、城市临海工业园区、大型工业企业、羽田国际空港、迪斯尼乐园等都是填海建设的,东京湾填海面积共计约为2万4千公顷。大规模的填海造陆严重破坏了生态环境,纳潮量减少、海水自净能力减弱导致海水水质恶化,海洋生物资源退化。湿地破坏严重,明治时代的湿地90%以上已经丧失,95%的海岸线由自然岸线变成人工岸线。由于海底多年沉积了相当厚的污染物,90年代以来,赤潮频发,给近海养殖业带来灾难性后果。
    东京湾地区的城市化开发、经济优先的发展战略导致环境恶化的现象并没有使该区域居民更多地感受到经济繁荣带来的喜悦,与之相反,近年来,民众要求改善东京湾生态环境的呼声越来越高。因此从上世纪80年代末开始,东京都政府在东京湾地区对一些原有的垃圾填埋厂用地进行改造,陆续建设了葛西临海公园、若洲海滨公园、台场海滨公园、迪斯尼乐园、奥林匹克公园(东京海上森林公园)等38处公园绿地,总面积达到800公顷,产生了变废为宝的效果。其中最成功的案例当属葛西临海公园和若洲海滨公园。这两个公园的用地在1965年到1974年期间是被作为垃圾处理厂使用的,其中若洲海滨公园面积约45公顷、葛西临海公园400公顷(其中陆域面积80公顷),15年后当用来填埋的生活垃圾完全分解,在检测了安全性之后,垃圾填埋厂成功转型为市民活动的公园。现在的若洲海滨公园内有高尔夫球场、野营地、帆船训练场、人工海岸钓鱼、田径场和棒球场等运动设施,是一个以运动为主题的体育公园。葛西临海公园面积较大,是一个以绿意、水、人的互动为主题并设有五个区域的公园,其最大的特色是人工鸟类湿地栖息地的设置。除了在海上专门辟出2个禁止游客进入的鸟岛外,在允许游客进入的陆域部分,也设置了鸟类栖息湿地,在湿地边设置观鸟屋,吸引了成百上千只候鸟,在此停留,成为了鸟类爱好者的乐园。这两个公园环境清洁、绿意盎然,与之前的面目“判若两人”。
    在2013年9月召开的国际奥委会大会上,东京被选定为2020年奥运会的举办国。这将会成为继1964年东京奥运会之后在东京举办的第二次奥运会。2020年的东京奥运会上,包括选手村在内的很多赛事场地都将设在东京湾沿岸临海区的人造陆地上。其中的奥林匹克公园即东京海上森林公园(在建中),也是由1973年到1987年间填造的垃圾处理厂用地改造而来的。这个海上森林公园位于中央防波堤内侧人造陆地,共88公顷,预计耗资5亿日元。通过该项目准备种植约48万棵树苗,打造出吸引市民的森林公园。该项目的一个亮点就是能够打造出一片资源循环利用型的森林。为了在垃圾填造地造林,在植树之前,地表需要覆盖营养丰富的土壤。这种厚度约1.5米的表层土是把从东京市内23个区的公园和街旁树木修剪下来的枝叶、公共设施施工场地的土,以及将污水处理厂的污泥,通过热处理后制成的混合土。此外,市民参与植树造林也是海上森林项目的另一个亮点。项目中种植的树苗是通过市民、企业的捐款购得的,一部分树苗是由志愿者亲手培育的。而树苗的种植也是市民和企业共同合作完成的。海上森林公园项目的植树活动发起于2007年,此后几乎每年的春天和秋天都会举办植树节活动。至今为止,已经有大约15000人参与,共植树26公顷(约18万棵)。2013年秋天的植树节从11月15日到17日为期三天,吸引了1700人参加。除了一些个人参与之外,企业、国际学校、少年团等约50个团体也参加了植树活动。规划将“海上森林公园”将分成草地、动植物森林等几个片区。公园完全建成需要大约30年,2016年部分公园将实行对外开放。海上森林公园项目能够将20世纪遗留下来的垃圾填埋厂等负面问题,变为绿色森林这样的正能量遗产,它将成为东京湾生态恢复的重要范例。
    五、主要启示及经验借鉴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日本尽管在资源禀赋、文化传统、政治体制、经济发展阶段和思想观念等方面与我国存在一定的差异,但结合我国国情和工作实际,从中有不少有益经验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1、工匠精神的传承
    “工匠精神”是指工匠们对自己的产品精雕细琢、精益求精的精神:“工匠们对细节有很高的要求,他们追求完美和极致,努力把品质从99%提高到99.99%。”这方面最为人称道的是德国和日本。
    我们参观日本的园林,尤其令人印象深刻的是日本造园师精益求精、一丝不苟的工匠精神的传承,注重每一个细节,真正做到了精细化的设计和施工,最终形成的作品效果让人叹为观止。1998年,日本政府认为应该进一步推崇技术工人的贡献,推出称号“超级技师”。 每个获此殊荣的人都会得到证书,一枚花形的银胸针,上面刻着表示“技艺”的文字。他们往往得不到奖金,但是对于大多数工人来说,荣誉表明自身价值。反观我们国内,很多项目急于上马,从选址、设计、施工到后期养护等各个环节都不够严谨、缺乏论证和审核,敷衍了事。再加上我们过于呆板的招投标制度,限制了优秀企业和人才的培养,因此很难产生优秀的大师作品、精品,充其量只能算是流水线快速生产出来的产品罢了。
    随着中国经济社会的发展,人们越来越呼唤“工匠精神”。在逐渐消逝的大众消费与机械复制时代,我们试图寻找失落已久的“工匠精神”,旨在重拾造物者和工匠的尊严,重新发现器物的尊严和“光韵”,重塑使用者和消费者的尊严,重建人与器物之间朴素珍重的关系。
    2、提升全民素质及公众参与
    日本的园林审美理念早已深入人心,大众教育广泛普及,大学中每周都举办关于园林设计的公开课程,只要有兴趣,不管是不是专业人士都可以去听,通过这种方式培养了大量的准专业人才和市民的兴趣爱好。虽然城市的人口密度很高、总体绿化用地偏少,但是家家户户都运用宅前屋后的空地和建筑周边的边角地种植花木,通过各色种植来体现主人的审美情趣,使人感觉特别温馨和宜居。
    随着国民素质的提高,当前日本的民众对城市园林风景的参与程度也越来越高,为了增加规划设计的透明度,很多项目在立项之初就引入了公众参与机制,并贯彻项目建设始终,向市民充分详尽地解释涉及公众利益的各个项目,通过网络、电视、纸媒等平台建立畅通的交流渠道,引导、教育民众关心城市,及时听取反馈民众意见,提高公众参与的积极性。像目黑空中花园,居民既是设计者、又是建设者和管理者,也是使用者,因此每位居民都为拥有这样一块绿地而感到自豪,并尽最大努力来维护它。
    同时,政府在策划项目的时候也充分考虑市民参与机制,群策群力、有钱出钱、没钱出力,既节省了政府的人力物力投入,又调动了广大公众的积极性,取得了大众的支持。
    3、健全的法律制度及理念。
    日本是个法治社会,有着健全的法律和规章制度,真正做到了立法先行,如《文化财保护法》、《景观法》、《河川法》、《废弃物处理法》、《再循环法》等,并依据这些法律制定了大量细致的操作规程和指导性文件。日本的开发商进行屋顶绿化前,往往会先向政府咨询相关的政策法规,然后与建筑师、工程师、材料供应商沟通协调,以求提高效率、节省成本。许多先进的屋顶绿化技术都是开发商与研究机构共同合作的结果,这是非常值得我国学习的地方。我国政府应加强与各行业的交流,制定适合我国的园林绿化的法律法规和技术规范,同时需要多部门、多学科、多行业、多领域的协同发展,为我国园林绿化行业的健康、快速、可持续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
    4、垃圾分类处理。
    从1980年开始,日本逐步建立起一套近乎苛刻的垃圾分类制度。日本是世界上人均垃圾生产量最少的国家,每年只有410公斤。同时,也是世界上垃圾分类回收做得最好的国家,赢得了今日“零垃圾”的美誉。
    日本能够统筹多部门,将分类后的垃圾价值发挥到极致,如先将分类后的垃圾用于填海造陆,在填埋垃圾完全分解后,将填埋用地改造成园林绿化用地,而植物栽植所需要的土壤也是从垃圾堆肥中产生。同时统筹考虑能源的有效利用,植物园温室和游泳池等能耗较大的单位,都建在垃圾处理厂的附近,因为可以利用垃圾焚烧所产生的热能和垃圾产生的沼气加热。通过一系列精打细算的过程,大大降低了垃圾处理和园林绿化建设和运营的成本,达到了多赢。
    为期15天的日本学习考察,时间虽然短暂,但受益匪浅,让我们学到了不少东西,看到了自己与他人的差距。在今后的工作中要学习他人的先进经验,应用他人的成功做法,奋起直追,乘势而上,为建设“百姓富、生态美”的福建作出贡献。
    厦门市市政园林局绿化处处长李乌金和厦门市园林植物园高级农艺师丁印龙参加了本次培训。
全体团员合影

村山富市演讲

建设中的海上森林公园

枯山水庭园

垃圾分类箱

培训现场

盆景园

市民赏樱花

日本庭园一

日本庭园二

日本庭园三

日本庭园四

日本庭园五

日本庭园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