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讯
所在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快讯

棕榈植物保育中心成立以来成绩斐然
信息来源:厦门植物园     发布时间:2013-02-01

      我园自1960年建园以来,在棕榈科植物的物种保存、科学研究、推广应用方面取得卓越的成就,国家林业局于2011年启动考察、论证等相关工作,20122月份正式授牌全国野生动植物保护及自然保护区建设工程——棕榈植物保育中心于厦门植物园,59在我园棕榈岛举办了隆重的揭牌仪式。厦门植物园成立“棕榈植物保育中心”以来,利用植物园专业人才集中的优势,积极开展了棕榈科植物的科学研究、物种保护尤其是极小种群的保育等相关工作,取得不斐的成绩。

棕榈植物的迁地保护是我园的重点工作之一,“棕榈植物保育中心”成立以来,我园通过多种渠道从世界各地引种榈科植物95种,绝大多数种类为我国首次引进,其中有从古巴引进的银榈属老人棕Coccothrinax crinita,在野生状态中是极度濒危的物种,是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定义的极危(CR)种,我们引进了2株高1.5以上大株,极具保护价值;古巴引进引进蜡棕属的大舌蜡棕(Copernicia macroglossa,形态奇特,株高达2.2m,极为壮观,富有保存价值;在我省山区采集野生的大叶蒲葵Livistona saribus)和异色山槟榔Pinanga baviensis小苗和种子,可有效地迁地保育我省的棕榈科植物极小种群。

 

 

大舌蜡棕Copernicia macroglossa

 

老人棕Coccothrinax crinita

 

棕榈植物保育中心”还开展了野生棕榈植物的调查工作。首先开展的是福建省棕榈科植物的系统调查,已组织了23人次,调查了南靖、武平、连城、仙游、永泰、闽清、福州、长乐等地,调查了原生地的棕榈科植物生长、种群、生态、生存、濒危及保护状况,调查了我国最早引进、已列为名木古树的加拿列海枣;引进原生棕榈的种子或小苗,进行驯化和迁地保育;采集并制作棕榈科植物标本约50余份,开展科学鉴定工作。另外,“棕榈保育中心”与南靖县政府、林业局初步达成共同保护南靖特有原生棕榈的意向。

3 野外调查棕榈科植物

 

阮志平博士主持的提高棕榈越冬耐寒抗病能力的技术措施研究项目,于今年7月通过厦门市科技局的组织验收,该项目以短穗鱼尾葵和国家二级保护植物董棕作为研究对象,从植物生理学、生态学等方面分别作了系统地研究,提出有效的提高棕榈植物越冬耐寒性和抗病性的技术途径。近期,棕榈植物保育中心”还向厦门市科技局、国家林业局申请“抗旱节水型棕榈植物种源的评价和筛选”、“中国野生极小种群棕榈植物的濒危调查与评估”等项目。

厦门植物园内的棕榈植物区面积达23多平方米,延伸入万石湖中呈半岛状,俗称“棕榈岛”,该园区内定植50余年引种棕榈科植物400余种3000余株,是中国引种栽培棕榈植物资源最丰富、椰林风光优美的园区之一。棕榈植物保育中心”利用GIS技术、信息集成技术,对园区的每一株棕榈科植物进行精确定位、采集生长信息,使之成为真正的科学研究对象。

棕榈植物保育中心”成立时间虽短,但在主管市市政园林局领导下,植物园主要领导高度重视,已取得不少成绩。棕榈植物保育中心”也将成为世界棕榈科植物的物种保育、科学研究的核心平台,世界生物多样性保护做出积极贡献。